破局“卡脖子”!传中国计划对芯片进行大规模合并
据媒体报道,中国政府正在推进一项重大整合计划,以重组其碎片化的半导体设备行业。据报道,该计划将把200多家国内企业精简至仅剩10家核心企业。
在唐纳德·特朗普总统领导下,美国不断加大制裁力度,该计划旨在提升国家竞争力,加快实现自给自足。
可以说,此次战略调整直接回应美国持续加码的技术封锁与关税压力。
截至2025年,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累计投入已超1.331万亿元,但芯片制造自主率仅23%,核心技术短板暴露。
据ZDNet Korea 和 ETNews 的报道显示,中国正以“选择和集中”的方式带头进行改革,将资源集中到一小部分技术先进、可扩展的公司,摆脱当前依赖补贴的模式。
业内人士指出,政府推动这种自上而下的整合,其目标是:简化产业生态系统,赋能国内龙头企业,并反击美国的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。
引领这波整合浪潮的是北方华创科技--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公司之一。
这家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近期以16.9亿元战略入股晶盛机电,并计划通过二期集成电路装备基金加速产业链整合。其并购逻辑清晰指向平台化发展——通过吸收涂布、离子注入等细分领域技术,构建覆盖沉积、刻蚀、清洗等全流程的设备供应能力。
另外,现在国内的公司对国产芯片的接受度更高了,这就意味着,国内芯片市场在各个领域百花齐放之后,都会成长出标杆性的公司,面对全球竞争。
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,芯片设计公司可能会有一些合作,也可能是收购。当然,为了国产芯片产业链的自给自足,芯片设计公司也会与制造,材料公司进行更多的合作。
现在已经可以陆续看到一些并购,包括韦尔股份135亿元并购豪威科技,北京君正72亿元收购ISSI。不过,现在国内更多的是并购海外的公司。在科创板的影响下,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产芯片公司上市,三五年后会有很多公司市值很高,充足的资本会促使他们进行并购。
中国半导体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企业间的整合有助于提升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。以下试着分析下有合并趋势的上市公司。
中芯国际(SMIC):
中国最大晶圆代工厂,可能通过合并地方性晶圆厂(如上海华虹)或与设计公司合作(如韦尔股份)提升产能和技术。
长江存储(YMTC) & 长鑫存储(CXMT)两家存储芯片巨头若合并,可集中资源突破国际垄断,但需考虑反垄断审查。
华为海思 + 紫光展锐海思(设计能力强但受制于制造)与展锐(中低端芯片市场)合并可互补,但需政策协调。
通富微电 + 华天科技封测领域排名靠前的两家企业合并可挑战全球龙头(如日月光)。
北京:兆易创新(设计) + 燕东微(制造)北京国资已推动半导体资产整合,可能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协同。
广东:粤芯半导体 + 深圳本地设计公司地方政策可能推动区域资源整合,形成IDM模式。
比亚迪半导体 + 三安光电比亚迪的功率半导体与三安的光电技术结合,可拓展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市场。
东山精密 + 广东本地PCB企业(如中京电子)逻辑:东山精密(苹果供应链、FPC龙头)若与广东国资背景企业合并,可增强供应链稳定性。
总之,半导体行业合并趋势不可逆,合并后的好处多多,对于未来中国频繁出现世界级科技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,提供丰富的土壤!
*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整理自网络,不代表半导体行业圈的观点和立场,仅供交流学习之用。如有任何疑问或异议,请留言与我们联系。